2008年11月21日 星期五

矯正機構推展學習型組織之我見

我國全力投入經濟發展,雖造成社會的繁榮與進步,塑造了傲然於世的經濟奇蹟,並促使我國正躋身開發國家之林,但社會型態也明顯改變,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傳統倫理關係與道德意識式微,精神生活匱乏空虛,社會功利取向高漲,人文素養欠缺。而在二十一世紀即將來臨,未來人類社會變遷及進步只會繼續加速,政府亦察覺到國民知識技能水準及自我修養能力,將成為個人潛能發展及自我實現的條件,也是社會繼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為協助國民成長,促進社會學習環境及教育機會,並鼓勵其參與學習活動。而推動學習型組織的願景在讓個人皆能自由而有尊嚴的成長,使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個人僅就彼得‧聖吉(Peter Senge)所著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 :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一書所分析的為建立學習型組織所應具備的五項基本修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為觀點,解析矯正機關應如何推展學習型組織之意見分述如下:

一、根據國內專家學者的調查研究,我國目前矯正機構人員因工作負荷過多造成壓力大,部份管理人員亦因上班勤務時間不固定日夜晨昏顛倒,作息時間難與家人配合﹔赴離島地區工作人員更因長期任職在外,無法於週末假日與家人共享天倫,而陷於婚姻破裂危機及親子疏離窘境中。而且因工作性質不受到社會的肯定認同,致社會地位不高,形象也常受單一事件或媒體所扭曲與醜化,自然導致矯正工作成效不彰、士氣低落,而墮於「一群無罪而被判無期徒刑且永遠不准假釋的人」的一種無力感且自怨自艾惡性循環環路中。要解決此問題,除矯正機構監督管理單位能在制度及值勤方式上研究改進以減低工作負荷壓力外,並提供矯正工作人員專業領域外的一般性人際關係、情緒管理、壓力調適等成長通識課程教育方案,再運用多元管道宣傳今日矯正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與善盡擔負作奸犯科者社會最後守門員的貢獻,塑造優良的工作環境,吸引高學歷具專長的專業人士參與矯正工作行列,以改變組織成員結構激勵成員自我超越成長,能夠抓住且維持此種趨勢不墮,方能使矯正工作者走出「鬱卒」的情境。

二、如果「學習」是終身的承諾,那麼「改變」將是一生的法則﹔任何一個改變,都為學習開始一扇機會之窗。而目前矯治決策者有二扇心智模式迷思之窗猶待機會突破改善:其一是「教化為先,戒護第一」或「教化與戒護並重」的迷思,究竟何者為重為先?不可再採模糊策略,應速予理清訂明,因這涉及矯正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矯治工作效能優劣的評估指標,甚至我國刑事政策究係應報主義或矯治觀點的理清問題,如以教化為重為先,當應增加教誨師、心理治療師或知能師、社工師等員額人數,以犯罪再犯率是否增加、累犯及假釋撤銷率是否降低等作為評鑑績效良窳指標﹔那麼,可以逐漸核減戒護管理人員,矯正機構有關脫逃、自殺、鬥毆等戒護管理良善率不宜再列入評鑑機構的指標。反之,如以戒護為重為先時亦然。其二就終身學習觀點而言,矯正機構內有三種人需要不斷學習~機構領導人、機構內工作人員、收容人,但往昔的決策似乎認為只要圍牆高聳、鐵窗堅固,機關領導人責任重大不宜稍離任所地,各級工作人員只要眼同戒護不發生脫逃鬥毆自殺死亡事件即可,勿庸再充實知能增進學養學習成長﹔所以,均將資源分配予收容人身上(如辦理補校、技訓班等),反而忽略也需要學習且為學習型組織成敗樞紐的其他兩種人逐漸成為固步自封、思維僵硬者。而當教育部已提出「終身學習法」草案,八十九年底前將全面實施「帶薪教育假」制度,各公、民營機構原則上應提供員工每年不超過兩週的教育假,以進行在職進修等終身學習活動的時刻,是否也應當未雨綢繆突破障礙,提供教育與學習機會給矯正機構的工作人員,以滿足其學習動機,以提昇整體矯正工作的素質與成效。

三、在矯正工作領域裡,專業形象的建立是唯一的光源,也是矯正組織成員亟欲建立的共同願景。每逢年過節時分,看著電子媒體的畫面報導著軍憲警消人員、運輸工作者,甚至清潔環保工作者、醫院護士都因致力本份工作犧牲年節休假辛勤為國人服務而蒙政府各級官員及社會各界的嘉勉探候慰勞,但同樣犧牲休假默默為社會治安擔任最後守門員工作的矯正人員卻乏人聞問,必皆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但何以同樣年節無休為社會治安付出奉獻,可是社會給予的肯定與認同會有如此大之差異,最根本原因在於矯正工作除了「獄卒」的社會標籤外,並未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專業形象。而如何達成建立專業形象的願景,個人認為宜由兩方面著手:
(1)建立專業証照制度,因隨著犯罪質量的變化,各犯罪類型之湧現,犯罪矯正明顯受強烈衝擊,而犯罪矯正工作與追訴、審判是有性質不同,且在刑事司法體系長期受到貶抑,但其專業價值卻不容再忽視,所以,宜仿照消防士、心理治療師、社工師、心理知能師等的証照取得模式,凡欲擔任教誨師、調查員、矯正員的人均應經相當訓練與程序取得足以証明確俱法律、心理輔導、社會工作、資料分析研判等專業知能的証照,以建立矯正機構工作的專業形象與社會的認同,吸引更多優秀教育、社工、心理、犯罪防治等人才進入此領域,而矯正組織改造系統流程必能形成更現代化與專業化的良性循環。
(2)成立專責事權統一的矯正局,因犯罪矯正組織與其他刑事司法機構(如警察、法院等)相同,係屬一具「專業性」之服務事業,亟待配合世界潮流趨勢成立如法務部調查局、警政署、消防署、環保署等機構的專業獨立體系,將原屬法務部幕僚單位之監所司擴編改制成為獨立之矯正局,以為八十餘個矯正機構業務督導、協調及統籌各項矯正教育方針管理事宜,並規劃長遠的國家刑事矯正政策及明確有效措施,有條理的逐步落實,以避免目前因決策者更迭頻繁,人調政失徒勞無績效狀況一再發生,致當前矯正行刑機構未能有效達成防衛社會預防犯罪使命。當矯正人員能有事權統一專屬機構的歸屬感後,必產生對整體組織的使命感,形成樂意對「地方治安社會安寧」再多付出奉獻己力的更寬闊願景。

面對當前知識爆炸、科技資訊快速進展的世代,傳統靜態穩定的觀念已不足以適應環境及組織的變革,矯正工作決策者對政策釐訂、組織定位或發生的單一事件,要以系統思考的觀點,由看片段到重新觀照整體﹔由看單一發生的事件,到看變化背後的結構性﹔以及由靜態的分析變因,到看見其間環路的互動,進而培養全新、前瞻而開闊的思考方式,方能全力實現矯正領域的共同願景。【2623字】

矯正月刊【每月一談】

台灣綠島監獄 典獄長 陳世志 撰寫

沒有留言: